,外籍人士史女士在打车、就餐、购物等诸多生活场景受一定的影响,现金支付也并不方便。
史女士在北京已经生活多年,但由于身份认证无法通过,不可以使用支付宝、微信等方式,给她的衣食住行造成了很多不便。
她对第一财经记者吐槽说:“很多店没有现金找零,比如需要付149元,店员让我付100元现金,剩下的49元扫码支付,但是我没有支付宝。”
境外人士来华消费如何支付?都面临哪些难题?如何打通支付堵点?近一段时间,相关会议密集召开,聚焦提高支付便利性和包容性。3月7日晚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逐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下称《意见》),一揽子政策举措每一项都对应相应的难点堵点,给出最直接的解决方案。
“自入境游恢复以来,已经不断在签证、航班、支付、离境退税等方面做优化,但依然有一些问题。境外游客较难直接获取涵盖各方面信息的平台。受疫情影响,不少机构、旅行社取消了入境游板块,短期内也很难重新组建起来。现有的平台面临着曝光度不高、缺乏专人维护、信息准确性不一等问题。随着来华入境签证便利化程度提高,国际散客随之增多。但目前‘机票+高铁’‘机票+地铁’‘地铁+公交+共享自行车’等服务,境外人士的配套功能尚未完全跟上。”春秋旅游副总经理周卫红表示。
生活场景上,大部分消费使用,人民币现金使用场景少;国际信用卡小额支付功能缺乏;外币兑换网点少等都对外籍人士在华消费造成障碍。例如,使用共享自行车无法用现金支付,出租车司机没有现金找零,便利店、水果摊、餐厅、旅游景点等也都以微信、支付宝等电子支付为主,但不少入境外籍游客没有移动支付APP。
当前,外籍来华人士在中国的支付方式大致有三种,即刷卡、现金及移动支付,这三种支付方式都存在某些特定的程度的困难和阻碍。
比如,在卡支付方式上,目前一些商户的POS机具不能受理外卡;现金支付,存在拒收现金以及找零难题;移动支付则存在不习惯使用、不可以使用的问题。
与我国消费者习惯使用移动支付方法不一样,在不少国家,“卡”依然是支付主体,现金使用广泛。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包括欧美发达国家在内的多数国家和地区,一直将银行卡和现金作为主要支付工具,外籍人士普遍不习惯使用移动支付。以移动支付为主的国内支付环境,给外籍人士来华后的工作生活带来不少困扰。这是在不同的支付环境下,由支付习惯不同产生的问题,既需要制度规范,也涉及技术因素。
外卡POS机配备不足是造成外籍人士刷卡难的原因之一。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对于外籍人士刷卡难,网络上存在误读,认为“此前发行的信用卡都是双标卡,比如,银联+VISA或者银联+Mastercard,设备也都支持支付,现在是为了将境外清算机构赶出去,禁止发行双标卡。由此也造成了外籍人士刷卡难题。”
实际上,双标卡在中国是过渡期的产物,相比国际上通行的“一卡一标”,我国在银行卡清算市场尚未开放之时,在中国境内一定要通过银联的人民币结算网络,在境外则通过双标卡标识指定的国际卡组织的结算网络进行外币结算。
博通咨询金融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上述网络误读漏洞百出,外籍人士刷卡难的最终的原因在于:“三年疫情,外籍来华人员数量下降,很多商户取消或不再铺设外卡POS机具,导致很多原来可受理外卡的场景,现在受理不了。”
高费率也是原因之一。外卡刷卡手续费单笔费率基本上在2.5%~3.5%不等,以VISA、MasterCard为例,单笔费率基本上在3%左右,而境内卡的单笔费率则在0.6%左右,移动支付费率更低,支付宝为3.8。“境内商户不愿意支付高额的跨境刷卡手续费,从公开的数据能够正常的看到。”王蓬博说。
因此,很多商户更愿意引导外籍游客使用现金或支付宝、微信支付,外卡刷卡率仅为23.19%。
董希淼表示,近些年,少数地方政府打造“无现金城市”并力推单一移动支付产品,产生歧视现金的氛围;一些地区、行业拒收现金和银行卡,给习惯使用现金的群体带来诸多障碍。
去年,上海市政府参事课题组开展了一项关于提升入境人士境内支付便利度的调查。结果发现,外卡收单业务逐步萎缩,许多外卡POS机退出市场,目前大部分银行已经退出外卡收单业务市场。401家被调研商户中安装外卡POS机的仅有183家,占比不足一半。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张青松表示,外籍来华人员在国内支付不便的第一个难点是境外银行卡刷卡费率远高于国内支付费率;第二个难点就是现在受理境外银行卡的商户数量较少;第三个难点就是商户有时候没有零钱去找零。
“现金支付的难点是找零,零钞不够。”张青松说。根据上海地区的数据,外籍来华人员在上海地区消费时,用现金支付的金额占近30%。
移动支付方面的堵点则在于境外来华人员使用支付宝、微信绑定境外银行卡成功率低、支付限额影响等原因。王蓬博对第一财经表示,此前,境外用户进入中国境内后,如想绑定第三方支付APP,需要实名制绑卡,而个人隐私信息缺乏则是绑卡的首要障碍,境外用户有时会不愿意提供监管认可的基础信息,来满足反洗钱需要。
支付连接千家万户,是国民经济运行的毛细血管,是外籍人士直接感受中国的重要环节。
2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逐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下称《意见》),强调要聚焦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支付不便问题;2月29日,央行召开优化支付服务推进会。央行党委书记、行长潘功胜出席会议,各主要商业银行、非银行支付机构、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中国银联、网联清算公司相关负责人等也参加了会议;3月1日,国新办举行逐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张青松介绍了《意见》的详细的细节内容,包括推动改善银行卡受理环境,坚持现金兜底的定位等;3月7日晚间,《意见》正式对外发布,聚焦提高支付便利性和包容性提出六大任务:切实改善银行卡受理环境、坚持现金兜底定位、逐步提升移动支付便利性、更好保障消费者支付选择权、优化开户服务流程、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和渠道持续加强支付服务宣传推广。
从近几次会议的规格和落实的速度能看出,支付在成为金融基础设施之后,其潜在的社会价值和作用也正在得到更高层面的重视。
“每一项政策举措都对应相应的难点堵点,便利跨境支付体验。监管部门专门针对此前反映较多的额度不够、机具布设不充分和验证流程过长等问题,给出最直接解决方案,能够说是经过了细致的调研,能够解决切实问题。”王蓬博说。
从《意见》详细的细节内容来看,在外卡受理方面,各地方政府要聚焦“食、住、行、游、购、娱、医”等场景,确定大型商圈、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文博场馆、文娱场所、酒店、交通枢纽站点、医院等重点场所及重点商户名录,推动受理境外银行卡。银行、支付机构要按照重点商户名录,快速推进境外银行卡受理设备软硬件改造,统筹考虑推动非接触式支付发展。督促指导银行卡清算机构等加快与国际支付平台互联互通。
在现金收款方面,发挥现金兜底作用。引导经营主体特别是交通、购物、餐饮、文娱、旅游、住宿等民生、涉外领域主体,公开承诺可收取现金,做好零钱备付,满足现金使用需求,提升日常消费领域现金收付能力。银行要主动推出标准化、多样化的人民币现金“零钱包”产品。
在移动支付方面,通过“外卡内绑”、“外包内用”打通境内外。支付宝表示,已完成提升和优化外国人交易限额,单笔交易限额从1000美元最高提到5000美元,年度交易限额从10000美元最高提高到50000美元;多语言翻译、境外钱包乘车码“一码通”等新服务将陆续上线。
在提升账户服务水平方面,《意见》特别提出,国家移民局向中国人民银行提供信息核验服务,提高银行、支付机构开户效率。
在个人信息认证方面,按照监管指导,目前支付宝正在试点,境外用户都能够有一定的免身份认证的支付额度,超过才需要认证。认证时,支持境外人士用六种证件进行认证,包括护照、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港澳居民居住证、台湾居民居住证、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
值得一提的是,优化支付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支付服务主体、行业主管部门、地方政府等多方形成合力。
张青松举例称,我的同事做了实地调研,在北京打出租车不收现金,找零遇到卡点,未解决这个问题,人民银行会保障现金尤其是20块以下的零钞供应,商业银行要备足零钞,提供‘零钱包’服务。同时,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会要求出租车运营机构、出租车司机备足零钞,提供找零服务。
董希淼也建议,除了便利关口前移,还要加强各类支付场景拓展,拓宽银行卡和现金在各种场景的使用。如旅游景点、演出展览、体育赛事、交通出行、医疗美容等日常消费领域,需要全链条、全场景的协同和打通。金融、商务、文旅、交通、外事、公安等部门和各种类型的市场主体要密切配合,共同推进,逐步的提升支付便利性和包容性水平。
目前,《意见》已将优化支付服务纳入旅游休闲城市建设、文明城市建设、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建设、地方社会综合治理、营商环境评价等考核评估范围。
具体在落实方面,王蓬博提出,有几点有必要注意一下:第一,怎么样才能做到ATM机等取现设备保持规模,又不至于长期闲置;第二,相互连通和清算网络双向开放过程中,如何既能支持支付便利化提升,又能保证各方的市场化需求得到满足;第三,银行和支付平台在优化开户服务流程中,如何在符合国际反洗钱规定的前提下,合理的实施账户分类分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