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席人员: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教育部教材局一级巡视员申继亮
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十三五”期间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有关情况。(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劲松/摄)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各位参加教育2020“收官”系列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将召开第五场,向各位介绍“十三五”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关进展情况。
长期以来,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属于弱势,没有正真获得足够的重视。“十三五”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格外的重视学校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仅在2020年,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名义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应该说就全面加强劳动教育、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体育、美育工作进行了系统模块设计和全面部署。“十三五”以来,这三个方面的工作都有哪些新的进展?这就是我们今天新闻发布会要向大家介绍的内容。
今天我们专门邀请了相关司局的负责同志向各位作介绍,他们是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王登峰司长,教育部教材局一级巡视员申继亮局长。下面首先请王登峰司长介绍“十三五”期间加强体育和美育的有关情况。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感谢大家出席我们“小三门”的新闻发布会。刚才续主任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都是属于在教育当中比较弱势的学科,而传统上大家都把音乐、美术和体育叫做“小三门”,跟这个“小三门”相比,待会儿申局长介绍的劳动教育可能是更小的一门。但是,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我们“十三五”期间“小三门”慢慢的变重要,而且开始逐步跟我们过去所说的主课的地位和价值以及受重视的程度都有了持平的倾向。所以我说,“十三五”期间,从体育和美育的角度来讲,应该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下面我就分别就学校体育和学校美育“十三五”期间的一些进展情况,给大家作一个通报。
首先是体育,我想从四个方面给大家做一个介绍,关于学校体育的政策体系建设,关于学校体育的教学改革,还有关于学校体育的评价体系改革,以及关于学校体育推进机制方面的一些进展,给大家做一个通报。
首先从学校体育的政策体系来讲。刚才续主任介绍了,2020年以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的名义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跟这个《意见》相关的还有一系列的文件,首先从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这应该说对学校体育的目标给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界定,就是身心健康、体魄强健。要采取的措施就是,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提出的“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强化学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2018年习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明确提出教育要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全面培养,同时专门就学校体育要实现的目标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也就是学校体育要实现让学生享受运动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和锤炼意志的目标。
为了贯彻落实习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线年中办、国办联合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在这个基础上,2020年还出台了由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的,经过中央深改委讨论通过,经国务院同意,印发给各省级人民政府的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文件。而由教育部牵头的校园足球的工作,也印发了七部门校园足球八大体系建设行动计划。也就是“十三五”期间,学校体育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学校体育的“四梁八柱”改革发展的总体政策体系已经搭建完成,进入了全面装修和全面施工的阶段。所以“十三五”期间既是一个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同时也是各项改革事业不断推进的过程。
这个政策体系里面,重点提出了四个方面关于学校体育的政策和意见。一是更加明确了学校体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这个地位、作用和价值,其实就是刚才讲到的,习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对学校体育作出的“四位一体”目标的高度概括。也就是学校体育不仅仅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体质,这一点应该说是对体育价值认识的一个飞跃。
长期以来,大家对学校体育的印象就是孩子们能够有运动的时间,有活动的时间,而目标就是增强体质。但是在习对学校体育价值的重新界定里面,他首先强调的是学校教育要让学生们享受运动的乐趣。而要想享受运动的乐趣,就必须教会技能。同时,还把体育关于健全人格和锤炼意志的功能提到非常重要的位置上,这应该说彻底改变了长期以来我们对学校体育片面认识的局面,也就是体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的课程,增强体质是其中的一个必有之意,但是它更重要的还是为了让学生享受运动的乐趣,同时通过体育课、体育锻炼和体育竞赛,能够实现锤炼意志和健全人格的综合育人的功能。
因此,“十三五”期间,整个政策体系的构建和推进,应该说这是最大的一个亮点。也就是彻底改变了我们对学校体育片面的认识,把它作为教育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一个基础性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那么它的地位和价值也就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第二方面,关于学校体育的政策,进一步明确了学校体育教学的内涵和要包括的内容体系,以及如何实现这个内容体系。在“十三五”期间,特别是2020年中办、国办联合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里面明确提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就是要实现教会学生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这是对体育课要教什么以及要教会学生什么做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界定。
同时,还要开展经常性的课余体育锻炼和体育训练活动,也就是课堂上教的这些知识和技能,课后要有经常性的训练和锻炼。同时,最为重要的是,还要组织全员参与的体育竞赛活动。而这个体育竞赛活动正是实现习关于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目标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一点也是学校体育在思想观念上、在认识上的巨大飞跃。过去一讲到体育竞赛,大家想到的都是少数人的项目,所以我们经常看到的是,我们各级各类学校经常开展早操、晚跑步、大课间这样一些体育活动,目标其实就是要帮助学生增强体质。
而一讲到体育竞赛,往往是讲的少数人要做的事情。而在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里面,明确提出,体育竞赛是所有上体育课的学生都必须参与的。这一点,也是一个带有颠覆性的观念转变。所以,体育教学改革的内容更加清晰,也就是要立足于教会、勤练和常赛。教会、勤练和常赛是面向所有学生的,面向人人的,体育竞赛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每一个学生都要参与的。
第三方面,“十三五”期间密集出台的关于学校体育的政策文件,进一步明确了为了实现体育教学的改革,必须要做到的师资队伍建设和场地、设施建设的保障条件。这里面进一步明确了关于如何配齐、配好、配强体育教师,如何尽快改善学校体育的场地、设施、器材条件。这两个问题,其实在学校体育里面是长期存在的,但是在“十三五”期间,我后面会介绍到,可以说是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不论是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还是场地设施建设方面,“十三五”期间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这方面也有了进一步的政策保障。
同时,关于学校体育办学条件的保障方面,还特别强调了安全风险防控和意外伤害保险,以及一旦出现意外伤害事故之后,如何健全、化解或者解决风险矛盾的机制,这也为学校校长、教师面对意外出现伤害事故的时候,能够有一个比较稳妥、比较有效的处置机制,既能够妥善解决和处理问题,同时又能够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第四方面,对学校体育的评价体系逐渐建立并且不断完善起来。这里面既包括对课程标准、教材、教学指南等方面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同时也包括对教学效果、学生体质健康、技能等级、学生参与体育课、体育锻炼和体育竞赛的记录等等,都要纳入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里面去,同时也会成为评价地方政府、评价教育发展、评价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这是在评价体系方面,应该说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也是从政策体系的完善来讲。
“十三五”期间,教学改革方面进一步深化,我们继续延续了“十二五”期间关于学校体育教学“一校一品”和“一校多品”的模式,这个“品”就是运动项目,“一校一品”就是一个学校有一个运动项目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学会和掌握。“一校多品”,就是一个学校可能有几种运动项目,供学生们选择,每个学生选择其中的一种,做到学会、做到经常性的训练和比赛。这样的“一校一品”和“一校多品”的教学模式,在“十三五”期间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拓展。
到目前为止,教育部在全国已经认定了三万所校园足球特色校,这个足球特色校实际上就是三万所学校每一个学生都要学会足球运动的技能,都要参与足球的训练,都要参加足球的比赛,这是“一校一品”在足球项目上的一个具体体现。另外,教育部已经开始布局并且逐渐推广校园篮球项目、校园排球项目、校园网球项目,还有校园冰雪运动项目。下一步,这个项目还会进一步拓展。实际上,从各地的实践来讲,“一校一品”和“一校多品”,除了我刚才谈到的这几个项目之外,其实很多学校的选择项目是非常广泛的,有游泳、羽毛球、武术,还有其他的传统民族体育项目等等,都会进入到“一校一品”和“一校多品”的改革模式里面来。
这样的改革,立足于让每一个上体育课的学生,在体育教学、体育课堂学习中,就能学会一到两项专项运动技能,这跟我们过去长期以来在学校体育中并不注重于教会学生专项运动技能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我刚才也谈到,这样的教学模式,也正是2020年中办、国办联合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做出的面上的要求,也就是所有的学校都应该立足于教会学生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而在“十三五”期间,这项工作已经扎扎实实的开始推进。
关于学校体育工作的保障条件的建设。这里面主要给大家介绍三个方面的情况,一个是关于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的情况。“十三五”期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师的数量从50.2万增加到59.5万,增加了9.3万人。通过“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培训了1万多名国家级骨干教师,同时对农村边远地区、贫困地区或者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区专门培训了10万名体育教师,所以就是“1+10”的规模。这个规模,从教师培训来讲,我们有那么多学科,体育学科培训这么多人,实际上是很不容易的。这是从专项培训。另外,单项培训开展的情况也非常令人欣慰,就拿足球来讲,过去五年,“十三五”期间,光是国家层面的校园足球教师的培训就达到将近3万人,省市一级的培训加起来超过20万人次,所以体育教师队伍培训工作应该说进行得非常扎实的。
从体育运动场地情况来看,“十三五”期间,小学和中学的体育运动场地达标率分别达到了90.22%和93.54%,这个数字也是非常令人欣慰的,也就是在“十三五”期间,我们整个的中小学体育运动场地的达标率都超过了90%。这在过去体育办学条件欠缺的情况下,经过“十三五”的努力,达标率能够超过90%,这也是一个巨大的成绩。
关于保障体系的第三方面,就是关于学校体育运动意外伤害保险和处置机制方面的制度和体系逐渐完善起来。
关于学校体育评价体系,现在全国各地各校普遍建立了学生体质健康档案,我们要求,不光是“十三五”期间,在此之前就要求所有的学校,大中小学每年都要对学生的体质健康进行监测,而且教育部每年要对各地上报的数据进行复核,复核的人数每年都超过20万人。经过“十三五”期间的努力,一开始的时候,各地上报的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和我们复核数据之间的一致性是比较低的,目前基本上达到95%以上,也就是各地对这项工作都做得非常认真,非常扎实,也非常到位。
同时,初中和高中的学业水平考试都把体育学科纳入其中。到目前为止,全国各地都已经普遍推进了体育中考,尽管中考体育的分值差别还是比较大,但是这已经实现了全覆盖,也就是所有的地方在中考里面都要考体育,而且体育的分值从30分到100分不等。最近一段时间,我们陆续接到各地报来的情况,从2021年起,绝大多数的省份体育中考分值都会增加,而且增加的幅度还是比较大的。所以,在这方面,应该说这是我们学校体育评价体系改革和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进展。
同时,在高考录取的“强基计划”中明确要求,录取“强基计划”考生的高校,对这些考生都要进行体育的加试。从去年的情况来看,应该说这方面各个高校都做得非常好。今年受到疫情的影响,但是这项工作还是都做了,应该说这也是体育和高考扯上关系的一个最直接的体现。除了体育特长生的招生以外,这是面对普通考生,也要加考体育,这是从评价体系来讲。
最后,关于推进学校体育工作机制上来讲。目前,光是跨部委的这种协调机制,目前已经建立了两个,一个是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由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新闻广电、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和中国足协这七个部门组成。另外,青少年近视防控部际联席会议,这项工作办公室也设在教育部。目前国务院刚刚批复了关于体教融合部际联席会议机制,办公室也是设在教育部。
这些部际联席协调机制应该说可以动员各个部委力量和资源,共同推进学校体育的改革。另外,各部委、各地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升,师生家校社(教师、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五大教育主体各自发挥自己功能的体制机制也逐渐健全。
同时,学校体育也进一步强调了如何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如何传承民族传统体育,在这方面“十三五”期间也做了重要探索。教育部已经推出了一个项目叫做“传承的力量”,主要是全面展示学校的体育和美育工作中所做的关于传统体育项目和中国的民族艺术传承所做的努力,再把这两方面的工作成果集中展示出来。这项工作目前已经进行了三年,可以说成效非常显著,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也是教育系统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构建文化自信,在体育和美育领域所做的努力,这是关于学校体育方面的情况,就大家介绍这么多。
第一,从政策体系来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可以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学校美育这样一个目标的界定,也是进一步拓展了我们对美育的认识,进一步拓展了美育在学校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基础性的地位。一个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其实包含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艺术教育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但是它是主渠道。
如何发挥好美育在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方面的素质方面的作用,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这个文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务院发布的第一个学校美育文件,这也就意味着学校的美育工作进入到我们整个教育系统里面的非常重要的方面。我们党的教育方针,从“德智体”全面发展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作为党的教育方针推进一段时间之后,我们终于有了国家层面关于学校美育工作的一个基本性的文件。当然,2020年,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又联合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这就进一步提升了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
总结“十三五”期间关于学校美育工作的文件、政策体系,也是侧重于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美育的地位和价值得到了进一步明确。也就是习所说的美育的功能,在学校的美育教育中要实现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审美是一个人的一种基本的素养,人文素养所涉及到的领域会更加宽泛,但是这两个看上去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在学校教育中如何去实现?这一方面需要各个学科共同的努力,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也就进一步凸显了美育的不可替代性和不可或缺,所以这是“十三五”期间关于学校美育工作政策体系里面一个基础性的文件,或者说基础性的要求。
二是关于教学改革。美育到底教什么?怎么教?实际上这个问题是我们整个教育里面一个非常值得我们认真思考、认真研究并且要着力破解的一个问题。比如说我们现在艺术院校的招生,都需要有很强的艺术专长,才能考到艺术院校。而在我们的义务教育包括高中教育体系里面,我们的音乐课、美术课或者综合艺术课,如果学生只是上这些课的话,他是没有办法去考艺术院校的,这其实就是我们需要改进的。
因此,在“十三五”期间,关于教学改革,我们也逐渐形成了要让学生在艺术课上能够去增强艺术体验,这个体验也就是要欣赏、观赏,去欣赏美、观赏美,能够产生美的体验和共鸣。同时,要掌握基本的艺术知识、基本的艺术技能,还要教会学生专项的艺术特长。这是美育教学改革跟体育教学改革要教会健康知识、教会基本运动技能、教会专项运动技能相对应的,也是非常相似的一个教学改革的方向。
也就是,我们中小学的音乐、美术或者综合艺术课程,要真正让学生能够体验美,能够认识美,要掌握基本的知识,能够去展示美,基本的艺术特长和专项的艺术特长,同时未来又能够创造美。所以,这是我们教学改革要实现的目标,这在2020年中办、国办的文件里面也作出了非常清晰的界定。明确界定这一点,就是我们美育教学改革巨大的进步。
同时,在保障条件方面,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也就是师资队伍建设、场地器材设备保障,最后是关于美育教育的评价体系,也逐渐建立起来。这是关于学校美育工作政策体系的问题。
第二,关于教学改革。“十三五”期间,我们艺术课程的开课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时,艺术教育的资源,做到了全覆盖,而且艺术教育中,帮助学生学会一两项艺术特长这样的教育教学模式,也逐渐普及起来。所以,这是我们在整个教学改革方面,在“十三五”期间取得的重要的进展。
第三,条件保障方面。从师资队伍建设来讲,义务教育阶段美育教师在“十三五”期间,由59.9万,也就是将近60万,增加到74.8万,这个增长的数量和幅度超过了体育教师。所以应该说“十三五”期间美育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非常显著的进展。
在美育器材保障方面,目前小学的艺术器材配备达标率达到95%,初中达到了96.12%,高中达到了93.26%,这个比例也超过了体育的达标率。所以,美育在“十三五”期间的进展可以说比体育还要迅猛。因为在“十二五”末期的时候,体育的情况要好于美育,而现在到了“十三五”末,我们看到的是美育的情况比体育要好。目前,教育部正在制定高中的音乐美术教学器材配备标准。
第四,关于评价方面。美育已经全面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跟体育是一样的。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到目前为止,已经有9个省开始美育中考改革试点。目前的情况来看,分值一般是在10到30分之间。关于艺术教育的评价体系方面,可以说也在不断取得一些新的进展。
第五,关于机制方面。推进美育需要各个部委、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目前,我们跟文旅部、跟国家的艺术院团都有了非常多的合作,包括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包括“种文化、结对子”活动,也就是艺术家们跟我们学校结对子,帮助学校开展艺术教育。另外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这几年也在不断的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和传承校,能够把中华优秀的艺术在我们的学校美育课程中能够有更多的体现,这些都是学校美育在“十三五”期间取得的成绩。我就先介绍这么多,谢谢!
谢谢王登峰司长,接下来请申继亮局长介绍“十三五”期间加强劳动教育的有关情况。
各位朋友,大家好!利用这个机会,跟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大家在课表里不大看得见的劳动教育,在“十三五”期间有什么样的发展。
关于劳动教育,实际上一直是我们开展教育的一个重要要求。但作为独立的一项工作安排,在“十三五”期间有个质的改变。“十三五”期间,劳动教育的工作,从时间进程上来讲,主要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教育部印发了相关文件,来推动开展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探索。特别是中小学方面,在全国建立了一批省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和遴选出了一批劳动教育特色学校。比如北京,在前些年就建了三个学农基地和一个学工基地。初中生要到这个基地集中劳动一周。再比如河北的易县,我们了解到,这个地方寄宿制学校比较多,大部分学校很少聘请清洁工,更多的事务是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的。
比如说宿舍的管理,比如说食堂帮厨,还有校园保洁,以及他们学校的一些山地、林地的维护等等,都是由学生通过劳动来完成这些工作的。再比如说上海的曹杨二中,这个学校周边原来是一个曹杨新村,居住了很多劳模,学校利用这样一些优势,开设了“劳模大讲堂”必修课,学校里面建了“自行车创意实验室”,学生可以自己组装自行车。另外,从交通方面,他们也建立了“汽车实验室”“轨道交通实验室”等等,组织学生开展劳动实践。
对于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教育部也提出了一些要求,比如高等教育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实践性教学规定是不能少于总学分的15%,理工农医类学校实践类教学占总学分不能少于25%。另外职业院校尽管劳动色彩很浓,但是他们也非常注重开展劳动教育,比如说他们组织校园技能文化节、劳动文化节等等。此外,教育部与相关部委配合,组织了大学生开展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说每年的暑期“三下乡”活动,实际上都是一些劳动教育的形式。
第二阶段,全国教育大会以后,为了落实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主要的工作就是进行顶层设计和部署。这个标志就是研制发布两个文件:一个是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另一个是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大家注意到没有,中央国务院这个文件是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意思是我们过去一直有劳动教育的要求,但是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这次中央做出重要部署,旨在全面加强,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劳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是关于劳动教育的功能定位。劳动教育不等同于一个专题教育,不像我们平时看到的环保教育、中医药教育、防艾滋病教育等等,这些都是属于专题教育。劳动教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一样,都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所以,劳动教育应该提高站位,立足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这样一个高度来看待。
二是对劳动教育的目标要求更加清晰系统。过去我们一直在讲,要做到教育与生产劳动实践相结合,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一次,根据全教会的精神,中央、国务院这个文件,包括教育部的指导纲要,都对劳动教育的目标提出了更加清晰具体的要求。主要是四个方面:一是要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二是要培养劳动能力,三是要发展学生的劳动精神,四是要让学生养成劳动习惯。所以从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与品质四个方面,对大中小学各个学段提出了非常清晰具体的要求,使得我们这项工作就有一个目标指向,可以落得更实、更细。
三是强调了这项要求落实机制的建设。如何把劳动教育新要求落到实处,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设计:一是从课程方面,作为党的教育方针,作为“五育”之一,必须有系统的课程设计,有具体的课程支撑,要求中小学每周独立设一节课。职业教育院校要开设16课时的以劳动精神、劳模精神教育为主的专门课。普通高等学校要有32课时,来加强劳动教育,重点突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教育等。
另外,文件也明确要求,各个学科都要结合学科特点,把劳动教育的要求渗透到学科教育之中。二是活动,要在课内外一系列活动当中融入劳动教育的要求。三是要在学校校园文件建设中体现劳动教育的要求。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得我们的劳动教育落地有机制、有抓手。
四是实施保障方面的加强。中央国务院文件明确提出来劳动教育是党委政府的责任,所以党委政府加强统筹,要统筹家庭、学校、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特别是要统筹利用社会各方力量,为劳动教育提供场所保证。从目前情况看,主要是学生劳动实践场所缺乏。所以这次在顶层设计和部署工作当中,也对社会各个部门、各个方面提出了这方面的要求。
教育部指导纲要侧重对学校提出了具体要求。比如说学校要规划劳动教育内容,要组织开展劳动周,要负责劳动教育的考核评价等。以上第二阶段主要是顶层设计和部署。
目前,我们已经进入到第三个阶段,就是全面实施阶段。两个文件印发以后,劳动教育的落实情况应该说取得了比较显著的进展,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的表现。
第一,指导各地研制印发实施意见,对劳动教育进行具体部署。根据我们的了解,到目前为止,以下的省份已经以省委省政府的名义印发了实施意见,这些省包括河北、上海、江西、湖北、广东、广西、云南等地。此外,我们也了解到,还有一部分省份正在组织研制实施意见,比如北京、天津、辽宁、江苏、浙江、山东、重庆、四川、贵州、西藏、陕西、甘肃、宁夏等,这些省委省政府的文件还没有出台,但是已经在积极地研制。
除了这个以外,各个地方也积极现在响应中央的号召,落实教育部的要求,印发本地的一些劳动教育的规定和要求,比如说像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河北省临城县等,有很多市县都围绕劳动教育印发了本地的一些指导意见和实施要求,这是第一方面。
第二,开展了一系列的培训活动来提高大家对劳动教育的认识。首先,教育部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了国培计划,纳入了各地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学习和培训内容范围。到现在为止,截至今年下半年,委托北京师范大学、辽宁教育学院等实施劳动教育国培项目9个。此外像湖南、云南等省也召开了劳动教育推进会。天津、河北、辽宁、黑龙江、安徽、江西、湖南、广东、四川等也在地方的教育行政干部、学校校长、骨干教师等培训活动当中,把劳动教育作为一个专题来进行培训。
此外,还有一些机构和大学也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比如说像中国教科院,组织开展了9场公益讲堂活动。南京师范大学成立了劳动与教育发展研究院,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还创办了劳动教育评论集刊。这些机构和单位都组织了研讨会和培训活动。
第三,很多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了劳动实践活动。比如说广东深圳南山区举办了中小学劳动技能竞赛,让学生分学段现场比拼劳动技能和水平。上海财经大学发布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七大行动。再比如说江苏海安高级中学合作共建了学生实践农场,从今年9月11日以后,就分批组织高一学生开展劳动周活动,让学生“过三关”,第一是行走关,要步行走30华里。第二到那里要过生活自理关,所有生活都要自理。第三是劳动锻炼关,每天劳动5到6小时。各地各学校都在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大量的劳动实践活动。
第四,一些科研机构、出版单位等在组织编制劳动实践指导手册,现在市面上已经有不少出版社出版了这方面的指导手册。在教育系统内外和各级各类学校共同努力下,各方面对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已形成一定的共识,学生、教师、家长积极支持劳动教育的氛围正在形成。
今年下半年,湖南省教科院采用实地考察、访谈和网上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23万人的大规模调查,覆盖了大中小学、家长、普通教师、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者以及大学教授、上市公司董事长、事业企业单位负责人等。结果表明,超过90%的人认为“劳动教育很有必要”,对于每天安排30分钟体力劳动,96.6%的家长表示支持。另外,教育部组织的调查还发现,在这次疫情防控过程当中,70%以上的大学生明确表示愿意参加疫情防控志愿活动,他们或者直接投身抗疫一线,或者投身社区防疫、特殊群体帮扶、爱心捐助等活动。
总之,今年下半年以来,各地各校已经积极行动起来,在全面认真地落实中央和教育部有关劳动教育的要求。
请问王司长,“十四五”规划建议指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今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改进学校体育、美育工作的两个意见,请问结合两个文件的落实,教育部在“十四五”期间有什么考虑?谢谢。
感谢。关于“十四五”规划里面,要求做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实际上涉及到的是德智体美劳“五育”,而中办和国办《关于全面加强和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可以说对学校体育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非常明确的界定。总体上来讲,在“十四五”期间,教育部将从三个方面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助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第一,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我在前面介绍“十三五”期间工作的时候,实际上这方面已经开始启动,而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对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从价值定位到内容体系进行全面的梳理,进行全面的提质增效。首先,要在教学内容上作重新的调整。今天出席我们发布会的申继亮局长也是负责整个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的建立和课程教材体系建设的,在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中,我们要跟教材局一起,就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标以及教材的设计,都要按照中办、国办文件的要求,立足于教会学生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并且要组织开展经常性的课余体育锻炼,以及组织全员参与的体育竞赛活动。
具体来讲,关于教会的内容。大家都知道,现在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里面,关于体育与健康这门课,其中包含了健康教育的内容,而传统上是由体育教师既教健康知识,又教体育课。这个可能在很多体育老师那是比较困难的一件事。下一步,就健康教育,我们会单独把它列出来,按照每个学期健康教育要求的内容,我们构建一个大中小幼一体化的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进而构建一个健康教育的指导大纲。在此基础上,我们也会组织专家录制相关内容的视频,帮助大中小幼开展健康教育工作,这也是我们体育与健康课里面必须要包含的内容。
关于基本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这也面临着我们在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中,每一堂体育课可能都要教学生基本的运动技能。同时,也要教专项的运动技能。还要在课堂上组织开展体育竞赛活动。这是构建全员参与的体育竞赛体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另外,刚才也谈到,今年由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共同印发了关于体教融合的文件。体教融合文件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要把所有涉及到青少年和学生的体育竞赛活动统一由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进行一体化的设计,同时也进行一体化的推进。这也就意味着,未来的学校的体育竞赛活动要和体育系统及其各个单项协会组织的赛事实现完整的整合,形成一体化的竞赛体系。同时,构建了一体化竞赛体系之后,还要一体化推进,也就是在全国层面,所有涉及到学生和青少年的体育赛事,都全部由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来共同组织、共同推进,我们的各个体育单项协会、学生体育协会和社会的体育组织都可以参与到这个体育赛事的承办行列中来。
这样一种一体化的设计,就可以进一步体现政府的意志,也就是学生的体育竞赛,第一它是面向人人的,是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因此校内竞赛是基础。只有校内广泛参与的体育竞赛才能实现体育育人的目标。同时在此基础上,再构建校际乃至全国青少年学生的体育竞赛,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我们当前正在着手去研制的一项工作。
要实现这样的教学改革,可能首先要做到的是要实现思想观念上的移风易俗,因此我们要加大学习贯彻,特别是宣传的力度,让我们的所有老师、所有家长、所有校长,全社会都能够深刻地认识到,学校的体育活动,包括教会,包括勤练,包括常赛,它对学生个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对提高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也是至关重要的,要把这个道理讲清楚,要把这个问题说清楚,要把我们的做法讲清楚。所以这是第一个方面,关于推进体育教学改革。
第二,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体育办学条件,也就是我们刚才讲到的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和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我刚才讲到,我们的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师在“十三五”期间增长了9万多人,而我们体育场地设施,小学和初中达标率都达到了90%以上,但是这个数字,它是在以前,我们的体育教学并不包括常练,也不包括常赛,这样一个背景下来构建的。
如果要实现教会、勤练、常赛,体育教师的人数和质量就一定要提升,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也需要提高标准。所以,在这方面,在中办、国办印发的文件里明确要求,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快制定学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和场地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能够尽快地提升体育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尽快改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条件。这是一项改天换地的工程,也需要加大投入、加大推进。教育部也会在这方面加大推进力度,鼓励、指导地方尽快制定三年行动计划,而且争取把它列入地方的“十四五”规划。这是改变学校体育面貌、真正实现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从而带动真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第三,进一步完善体育的评价体系。这里面既包括我们的体育课标、体育教材,以及体育教学活动的实施情况及其效果,同时也包括从地方政府到教育行政部门,到学校,乃至家长和社会如何更加积极有效地去推进学校体育的教学改革,我们要有制度和评价体系方面的设计。特别是关于体育中考,教育部将启动全面的调研、总结各地推进体育中考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梳理各地测试方式、测试内容、计分方式等等,能够尽快出台关于体育中考改革的建议性意见,进一步指导各地更加科学高效地做好体育中考工作。并且按照文件要求,鼓励各地逐渐提高分值,能够激发广大同学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和体育竞赛的积极性,从而带动整个学校体育面貌的改变。谢谢大家!
我有个问题想问申局长。我们都注意到,今年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还有指导纲要里面,都提到了劳动教育要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重。请问为什么要提出以体力劳动为主?谢谢。
谢谢您的提问。劳动教育在过去一段时间可以说是被弱化了,被淡化了,更主要的是被泛化了。什么意思呢?就是劳动教育的边界到底是什么?什么是劳动教育?我到实验室去做两个小时的实验,算不算劳动教育?我们师范院校的同学如果去实习,讲一节课,算不算劳动教育?有人说我晚上做练习题、做复习,做到半夜算不算劳动教育?脑力劳动嘛。所以过去劳动教育被泛化,实际上是用文化课的学习去取代真正的劳动教育,我们真正想要的劳动教育效果就没有了。所以这次,无论是中央的文件,还是教育部的纲要,都明确强调了体力劳动为主。
强调体力劳动,我认为首先是还原了劳动教育本身的一个基本特征,按陈部长的说法,劳动教育是干出来的,学生如果没有亲身经历体验,就会出现讲劳动、听劳动这样一些有教育无劳动的现象。所以,为了避免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要强调,要有经历,要有体验,必须突出以体力劳动为主,做到有劳动、有教育,教育和劳动有机结合。
我的问题也是提给申局长的。一提到劳动教育,很多人都会下意识地觉得就是让学生去扫地、做家务,请问教育部对于这个观点是怎么看的?如何正确理解新时代劳动教育?谢谢。
谢谢,做家政肯定属于劳动内容,特别是像小学阶段,我们在纲要里面已经明确强调,第一阶段应该是以家务劳动内容为主,因为很多孩子能从事的劳动主要是发生在家庭里。随着年级的升高,他们的劳动范围会扩大,从家庭到学校到社会,这里面具体的劳动内容,除了传统的家政、园艺、陶工之外,还要注重运用新知识、新方法、新工艺,来开展有时代特征的劳动。
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看一下我们高中通用技术课程里面的选择性必修模块,里面涉及的大部分都是现代化的劳动,比如电子控制技术、工程设计基础等,会有一些体现时代的特征。这两个方面,一个是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一个是结合学校所拥有的资源,来有机地把传统劳动和现代劳动结合起来。
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我有一次调研去秦皇岛,他们组织高中生干了一件事情,就是把传统的劳动和现代劳动有机结合起来。比如说捞海参,养海参的,要抓上来,高中生先是体验,跳到水里去抓。后来为了很好地完成这个项目,这个学生设计一个水下机器人,通过机器人去把海参捞上来。像这种把传统劳动和现代劳动有机结合起来,既完成了我们的劳动任务,体验了劳动过程,也把学到的新知识、新技术用到了劳动实践里面。所以,文件明确要求,不能只限于传统的扫扫地、擦擦桌子、打扫卫生,我们一定还要有新技术的应用,让学生能够体验到时代发展,体验到新形态的劳动。
近日太原工业学院通报了8名学生在体质测试时冒名,被取消学位获得资格。这个事件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与此同时我们也了解到,一些高校学生在面对体测等一些体育项目考试时有畏难情绪,甚至是花钱找人。想请问,针对这样的情况,高校应该如何引导学生从被动应试到主动锻炼的转变?此外,如何完善和健全课外体育活动?谢谢。
谢谢你的提问,这个问题我们也注意到了,关于高校的体质健康监测的。这个事情,从高校开展体育活动来讲,过去长期都在不断探索各种方式,比如跑早操,有的学校设立了很多智能装备,为了监测每个同学是不是从头跑到尾,是不是真的来跑了。我记得我在大学工作的时候,我们有的时候可能整个行政工作人员每天早上都要去校门口,到学校各个点去监督学生跑步,有时候监督不了,有的人半途就退下来,另外一个人替他跑。这种情况,可能我们要从几个不同的层面来看。
第一个,从这种测试或者这种锻炼方式来讲,可能在很多学生看来还是一种强制的动作。虽然目标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体质,但是从实现方式上来讲,还是比较多地采用一种大家不太喜欢、不太愿意接受的方式。就像最近很多人讲,我们很多青少年都喜欢运动,但不喜欢体育课。为什么不喜欢体育课呢?跟你提的这个问题有关。我们现在为了应付体质健康监测,包括体育中考,很多学校的体育课就变成了体质健康监测测什么项目我们体育课上就练这些项目。
我一开始到学校去的时候,还看到当时体质健康监测有一个跑台阶的测验,我看到体育课上的学生在跑台阶,我就很好奇,问体育老师为什么要跑台阶呢?他们说是因为有这个体测。所以后来我们在体测项目上也做了一些改革,但是毕竟这个项目在测试的时候,你多练几次还是会有效果的。所以这可能也是我们在高校推进体育课教学改革应该面对的问题。首先应该通过体育课和体育活动真正让学生做到享受乐趣。而这个享受乐趣,本身就是一定要教会的技能。如果我们的体育课只是为了带有强制性的让学生去跑操、跑步,这个乐趣就无从谈起。当然如果一个真正热爱跑步的人,他跑步能够带来乐趣,这是毋庸讳言的。但是如果平时其他的体育活动、体育锻炼、体育竞赛都没有,就逼着学生每天去跑步,这个可能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这跟体育教育的目标也是有出入的。
所以,的问题,只能反映学校日常的体育锻炼、体育活动是非常匮乏的,所以学生几乎没有机会去参与到这些运动中去。因此,比如男生要跑一千五,如果他从来没跑过,要让他去跑,可能真的是难为他了。所以,从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来讲,可能要真正探讨如何让学生喜欢上运动。这里面除了教学改革上,要立足教会技能之外,我们的一些考核和检查,是不是也能用一些真正有点知识含量的那种竞赛的方式来完成?比如说我们体测里面有引体向上,现在很多人说惨不忍睹,很多人连吊在杠子上都吊不住,有的人勉强能吊住,但有的吊在那里一个都拉不上去。我们能不能搞一种在全校范围内甚至宿舍内、班级内、年级内、学院内的引体向上的竞赛,能够给一些奖励,能够形成一种全校、全院、全班、全年级都关注谁引体向上拉上去几个,我们怎么帮助那些一个都拉不上去的学生能够动起来,吊不住的学生能够吊得住。
这些只要开动一下脑筋,让这些枯燥的体育锻炼、体育测试变成一个能够让大家享受到乐趣、能够有竞争,同时也能够达到激励大家去参与竞赛的活动,甚至还可以把一个班级、一个年级引体向上的平均数作为评优、评奖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类似这样的方式,可能能够更好地推动学校体育的开展,也就不会再出现或者畏难情绪。谢谢。
申局长,有家长认为,加大劳动教育,既花钱又浪费时间,所以一些家长不愿意花钱让孩子参加劳动培训,有些学校也怕影响升学,请问这个难题如何破解?谢谢。
谢谢。劳动教育,刚才我已经说了,我们调查发现,96.6%的人都认为很必要。但实际上到底有多少人能够要求孩子放弃复习、学习,去劳动,确实要打一个问号。就像刚才这位记者所说的,如果你去劳动了,学习时间就少了,将来考试怎么办?大家肯定有这个顾虑。所以我们研究制定这个文件的时候也进行了调研,进行了设计。我觉得,劳动教育可能确实要有个过程,从认识重要到变成行动,到变成自觉行动,这需要一个过程。怎么实现由一个被动劳动到自觉劳动的过程?离不开一个手段,就是评价。
所以从政策设计上来看,我们首先是把劳动的情况,或者劳动教育的结果,学生在这方面的表现,纳入到综合素质评价里面。我们现在从小学到高中,有个综合素质记录和评价系统,这个系统在中考和高考将来会发挥逐渐重要的作用。通过这样一个导向,来引导各个学校、各位家长和同学们能够主动地从事一些劳动,完成学校规定的劳动任务。
这个评价至于说用到什么程度,怎么用,还取决于各地。因为中考是各地负责的,当然我们是要求必须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中招生的重要依据或参考。
第二方面是在教育督导方面,要加强劳动教育实施情况的督查。地方是不是开展了劳动教育,开展得怎么样?要作为督导检查的重要内容,纳入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大家知道我们现在有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每年有三科,对不同方面、不同课程实施情况进行全国范围的监测。高等学校要纳入到本科教学评估,要把劳动教育的开展作为考核办学的指标。通过这样一些督导,来促使劳动教育要求能够落地。
第三方面,我们希望通过宣传营造一些氛围,让每个同学都知道,人人都要劳动,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要通过宣传,把的要求变成一种氛围,营造大家都爱劳动的氛围。这种氛围的营造非常关键。还要有一些竞赛、评比,通过这样的手段,把氛围营造得浓厚一些。当然,评价是个难题,大家知道,最近中央、国务院也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这对于我们下一步开展劳动教育的评价有重要指导作用。
请问王司长,我们现在乡村学校体育美育教师缺口比较大,而且一直得不到重视。请问“十四五”期间,我们要采取哪些措施进一步加大农村地区和偏远地区的体育和美育教师队伍建设。谢谢。
感谢你对这个问题的提问,因为这也是很多人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特别是当我们讲到体育和美育,体育要全面进入中考,还要探索进入高考的可能性,另外美育也在推进美育中考试点,所以大家普遍关注一个问题,农村地区音体美教师缺乏,会不会带来整个教育的不均衡。
这个问题可能要从两方面来看。第一个,“十三五”期间,我们对教师的国家级的培训,体育教师国家级培训1万名,但是还有10万名是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教师,就是说我们一方面在过去已经加大了对农村地区音体美教师的培训力度,另外也采取了各种措施,去帮助农村和边远地区音体美教师的配备,这里面包括我们刚才讲到社会力量,包括这次体育和美育的文件里面,都明白准确地提出,要建立体育和艺术专业大学生支教计划,而支教的这些人主要是到农村和边远地区去,所以从源头上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音体美教师的培训力度和通过各种渠道补充的力度。
另一方面,我们还要通过信息化手段进一步强化农村和边远地区音体美教育教学资源,实际上现在即使在农村边远地区手机或者是网络的覆盖率非常高了,班班通都已经落实到所有的学校,所以通过视频的资源,去帮助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学生掌握体育、美育的一手的教学资源,既帮助教师做好音体美的教育教学活动,同时也让学生可以用一种非常容易获得的方式能够得到音体美方面的直接指导。所有这些措施,其实都是为了减少或者降低城乡差距带来的音体美教育及其效果的差别。而在“十四五”期间,这几方面的工作都会齐头并进,共同发力,一方面进一步改善农村和边远地区音体美教师队伍建设的状况,包括数量和质量,这也就是通过培训和选派志愿者,和动员社会力量去帮扶,这个帮扶可能在“十四五”期间会有更加系统、更加成机制的一种方式来做到。
另一方面,加大信息化资源的投入,同时在教育均衡发展中,也进一步强化这方面的配给。也就是说,在县域范围内的教育均衡中,音体美教师的均衡配备和音体美教育的均衡发展也将成为我们下一步做好农村和边远地区音体美教育的重要方面。我们也希望能够通过多头并进、多措并举,能够进一步减少城乡之间在音体美教育教学方面的差别。谢谢。
不知不觉当中,我们的这场新闻发布会已经开了一个半小时了,所以今天的发布会我们就开到这里。因为本周的后半段我们要在外地召开一个教育政务新媒体的年会,所以第六场收官系列新闻发布会将在下周举行,我们下周再见!谢谢!